父親節前夕,剛看完戴立忍導演的新作《不能沒有你》,天空如同電影一樣灰灰暗暗的,那天正是莫拉克颱風風雨欲來的日子,我的心情也隨之進入電影中黑白的境地。
《不能沒有你》是一個溫情動人的故事,也是小人物的悲歌。男主角武雄與女兒妹仔寄居在高雄海濱一個倉庫裡面,過著相依為命、自給自足的生活,然而隨著妹仔即將上小學,武雄卻在報戶口的過程中意外發現,即使自己是女兒的親生父親卻沒有撫養權,甚至因為法令限制被強迫分離,為了兩個人共同生活的心願,武雄從戶政事務所-->社會局-->立法院-->警政署-->總統府,最後只好走上絕路到臺北天橋上準備以死明志........
《不能沒有你》整個故事充滿草根性,沒有好萊塢式驚悚懸疑的劇情,有的只是社會底層人物的小小夢想,雖然樸實卻十分感人,頗有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作品的風格。最近媒體上頻頻播出莫拉克颱風的救災行動,我們可以感受到臺灣社會庶民的力量,正如同《不能沒有你》讓我們看到小人物的韌性,讓我不禁想起沈芯菱拍攝的「臺灣臉譜」,在她的鏡頭下的社會底層人物,那些充滿親情味以及努力打拼的骨力人,不也是《不能沒有你》的另一番寫照!?
劇中戴導大膽啟用素人演員,他們演的之好,讓我幾乎以為我在看的是紀錄片,尤其是飾演武雄的陳文彬,渾身充滿鄉土味,演繹起木訥、篤實、卑微、徬徨的男主角,真的是絲絲入扣,讓人忘記他頭上頂著碩士光環。而飾演武雄摯友發哥的林志儒,也將該角色詮釋的精準到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戴導將《不能沒有你》拍成黑白片的用心,是值得嘉許的,而且不是斬釘截鐵的黑白,而是灰濛濛的黑白片。因為工作的關係,我每年都要下高雄十幾次,印象中的港都總有著蔚藍的天空,豔陽讓事物顯得更光彩奪目、色彩飽滿,感謝戴導使用黑白片的規格,讓我們更容易看到港都另一面,而進入到武雄和妹仔的生活情境中。
或許為了票房考量(戴導的上一部片《臺北晚九朝五》是商業電影,我想他也是個顧慮票房的導演),《不能沒有你》批判媒體的力量比較薄弱。坦白說我對於片中武雄的某些舉動有些不能理解,例如武雄上臺北來找曾為國小同學的立法委員呈情,為何不先打電話約好時間,一定要站在立法院外面與警衛爭執?武雄與警政署王組長好不容易見到面,為何絕口不提他與妹仔不希望被拆散的重點,而是說妹仔需要上學這種次要議題?或許是在公關、媒體產業做久了,充分瞭解新聞記者嗜血的本性,自己也隨之起舞而越來越麻木不仁,然而隨著劇情發展到民眾在電視前面看熱鬧,打賭武雄會不會真的從天橋跳下來,我才驚覺到原來今天造成這種悲劇,自己也是共犯結構之一,我們這些冷血的觀眾,用一貫高傲的腔調來評判他人的行為,無法體會社會底層的人他們就是沒有這種經驗,他們有比我們更高的牆要跨越,或許也因為如此 ,媒體也越來越喜愛腥羶色,才能吸引我們這些重口味的觀眾。
然而,劇情結構不完整,造成觀眾的誤解,也要負上很大的責任。片中武雄第二次來臺北陳情,為什麼站在警政署門口,遲遲不敢進門尋找王組長?(是否已經被門口警衛拒絕?)在警政署碰壁之後,為何突然就直衝總統府?(後來看官方部落格才知道為了帶DNA檢定跟總統陳情)這些交代不清的劇情,讓我跟故事主人翁的距離更遠。
映後座談中戴導提到這是一部精簡的電影,只花了600萬元,然而是否就是因為如此,敘事風格也比較精簡?雖然在武雄跟妹仔身上,我看到真摯的情感,但卻沒有深刻感受到「不能沒有你」的必要性,尤其是最近同時看了城市漫遊影展的《希臘新娘》,敘述希臘的郵購新娘在前往美國的船上找到真愛的故事,兩者對我而言都是不熟悉的時空背景、同樣沒有經歷過的生活經驗,然而《希臘新娘》卻讓我體會到男女主角不能沒有彼此的強烈感受,即便《希臘新娘》最後是以悲劇收場。我想是因為《不能沒有你》的許多橋段都太精簡了,未免讓觀眾的情感渲染力道不足,片中社工人員告知武雄,妹仔自從離開他之後就把自己封閉起來,不再說話了,這一段本來應該是最為催淚的部分,卻因為敘事風格的緣故,無法讓我產生共鳴,片中這種蜻蜓點水的處理方式一直出現,真是可惜了一個好故事。
總而言之,《不能沒有你》還是一部值得讓觀眾進戲院去欣賞的電影,尤其身為國內第一部寫實風格的影片,以上所述可說是瑕不掩瑜,期待日後能在現有的基礎上開花結果,帶動其他電影創作者嘗試社會寫實片的呈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