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佛學的接觸始於親炙一代禪宗大師--聖嚴法師所帶領的青年禪七,由於佛教在臺灣最著名的流派就屬「禪宗」和「淨土宗」,因此從小對於唸佛拜懺也多少有所耳聞。最近恰好有這個機緣,可以心無旁騖的在家修行,因此「念經」和「打坐」就成為每日的功課。然而鑽研的越深,越是有所疑惑:
1.西方極樂世界:根據佛經的說法,修行到最高階段應該是心想事成、無往不利。然而失落的這一代就是因為從小被父母溺愛長大,所有的欲望都可以立刻獲得滿足,也就對未來感到茫然,覺得人生沒有希望。若是一個人的生命沒有挑戰和變化,不也很無趣?依《阿彌陀經》和《無量壽經》的記載,在西方極樂世界,環境莊嚴妙麗,所有往生該地者,除以鮮花供佛外,所有其他時間,都在聽經、經行、思道、坐禪,對一個充滿旺盛創作力的作家和藝術家而言,這是一個「不可思議」的地方。或許修道者因為已經達到無眼耳鼻舌身意、無色身香味觸法的境地,所以對於這種狀態反而能夠體會深深的法喜?
2.無神論:不同於基督教和回教只承認唯一真神,也有異於道教是天地萬物皆有靈,依據我對佛經的理解,佛教其實是無神論者,大乘佛教強調十方八世都是佛,但也人人都有佛性、人人都能成佛,所以諸佛菩薩似乎像是接引眾生成佛的先覺者,並沒有像其他宗教的真神高高在上、不可一世,基督徒充其量只能作主耶穌的奴隸。但是在《楞嚴咒》裡的記載,「十恒河沙。金剛密迹,擎山持杵,遍虛空界。大衆仰觀,畏愛兼抱,求佛哀佑。一心聽佛。無見頂相。」又似乎表示神佛其實與民眾是有距離的,所以在佛教中,神佛的定位到底是什麼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