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佛學的接觸始於親炙一代禪宗大師--聖嚴法師所帶領的青年禪七,由於佛教在臺灣最著名的流派就屬「禪宗」和「淨土宗」,因此從小對於唸佛拜懺也多少有所耳聞。最近恰好有這個機緣,可以心無旁騖的在家修行,因此「念經」和「打坐」就成為每日的功課。然而鑽研的越深,越是有所疑惑:
1.西方極樂世界:根據佛經的說法,修行到最高階段應該是心想事成、無往不利。然而失落的這一代就是因為從小被父母溺愛長大,所有的欲望都可以立刻獲得滿足,也就對未來感到茫然,覺得人生沒有希望。若是一個人的生命沒有挑戰和變化,不也很無趣?依《阿彌陀經》和《無量壽經》的記載,在西方極樂世界,環境莊嚴妙麗,所有往生該地者,除以鮮花供佛外,所有其他時間,都在聽經、經行、思道、坐禪,對一個充滿旺盛創作力的作家和藝術家而言,這是一個「不可思議」的地方。或許修道者因為已經達到無眼耳鼻舌身意、無色身香味觸法的境地,所以對於這種狀態反而能夠體會深深的法喜?
2.無神論:不同於基督教和回教只承認唯一真神,也有異於道教是天地萬物皆有靈,依據我對佛經的理解,佛教其實是無神論者,大乘佛教強調十方八世都是佛,但也人人都有佛性、人人都能成佛,所以諸佛菩薩似乎像是接引眾生成佛的先覺者,並沒有像其他宗教的真神高高在上、不可一世,基督徒充其量只能作主耶穌的奴隸。但是在《楞嚴咒》裡的記載,「十恒河沙。金剛密迹,擎山持杵,遍虛空界。大衆仰觀,畏愛兼抱,求佛哀佑。一心聽佛。無見頂相。」又似乎表示神佛其實與民眾是有距離的,所以在佛教中,神佛的定位到底是什麼呢?
3.禪宗頓悟成佛:禪宗強調頓悟成佛,然而從有佛教以來,我們知道的一直是「釋迦牟尼佛」「阿彌陀佛」,卻也沒有哪一位新的神佛出現。事實上,禪宗的「大悟」,連近代的禪宗大師聖嚴法師也承認,它是無法使人成佛的,師父說﹕「其實,開悟並不即是成佛,乃至也並不即是見道,比如宋朝的高峰原妙禪師,自稱他一生用功,「大悟」一十八次,「小悟」不知其數。可見,「開悟」並非「成佛」,如說「開悟」即是「成佛」,乃是成的『理佛』,乃至『相似佛』,而絕不是『究竟佛』。充其量,禪宗的「開悟」,相近於『得法眼淨』──見道──小乘的初果,大乘的初地而已。」是否因為這個緣故,所以近代佛教都強調禪淨雙修,甚至顯密雙修,才能證得佛果?或者除了開悟之外,修道者還需要持戒、行善、忍辱,來渡脫一切眾生,才能獲得佛教最究竟的真理?
4.禪宗打坐入定:禪宗最為人所知的修行法門,便是打坐入定。就修行的需求而言,這跟氣功強調小周天、大周天以強身練功有所不同。但是現在的New Age也強調打坐的作用,甚至像奧修靜心,號稱可以獲得深沈的覺知,會見真實的靈魂,甚至可以用能量來進行身心療癒。我在猜想,是否所有的修行方法指向的都是來自宇宙的同一群智慧體,他們只是以不同的宗教來教化地球人,因此衍生各種說法?
5.信佛要吃素、避免殺生:Roger抱持的觀點與我大不相同。他贊成電影《阿凡達》裡「納美人」的態度,只為生活需要而獵殺,不為了好玩而屠殺生靈,但在動物去世時為牠祈福,以後當人類死亡,也成為大地的一份子,所以若有更高等的生物(如外星人)獵殺人類,人類除了盡力保護自己,心中應該無所遺憾,因為弱肉強食、生生不息就是大自然的法則。也因此Roger認為,如果你的心中告訴你不能吃素、吃葷會有罪惡感,那就跟隨自己的「心」來立身處事。但是對他來說,吃肉是為了生存,因此他不但可以吃葷,而且還會考慮是要紅燒還是清燉,這才是懂得生活之美。對Roger而言,植物也有生靈,空氣中的微生物也是一條生命,既然每天都要唸護生的咒語,何必差別待遇,乾脆葷也照吃,但是幫助動物超渡即可。
以上這些佛學大哉問,可說是這半年來修行的心得。但即使對於佛教有如此多的疑惑,有一點我從不懷疑,那就是我的信仰乃是以佛教為依歸。這不是盲目的迷信,而是這幾十年來對於道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一貫道、回教各種宗教,或者親自接觸,或者參與查經,或者加入網路論壇,更多的是與朋友間反覆思考辯證之後的結果。之後有機會我再以專篇說明對於各種宗教觀察的心得。